时间:2025-06-21人气:-
你或许认为投入“功德箱”的款项全数用于了公益事务,然而实际上,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已被景区收入囊中,这样的现象确实让人感到出乎意料。接下来,我将逐一点明其中的奥秘。
功德箱数量惊人
潭柘寺内,记者沿着既定的游览路径,一个接一个地数,发现当天开放的景区里,竟然摆设了七十多个功德箱。这些功德箱中,标有“功德箱”字样的有五十三只,这个数目已经超过了总数的七成。而相比之下,在离潭柘寺不远的戒台寺,标有“功德箱”的只有十个,标有“广种福田”的更是只有三个。从这些数据中,我们可以观察到,一些景区里的功德箱数量确实不少。
归属差异明显
潭柘寺的大雄宝殿里,僧人讲道,“广种福田”这几个字是由寺中僧团所书写,至于“功德箱”,则是由景区负责管理。戒台寺的情形与潭柘寺相似,那里的部分“广种福田”同样由僧团负责书写,而其余的“功德箱”则由景区设立。在北京的其他寺院景区,这种由不同机构管理的“功德箱”现象同样很常见。
景区属性存疑
景区是以寺院为基础而建立的,然而,现在许多区域已经不再用于宗教活动。潭柘寺和戒台寺的僧侣们提到,只有大雄宝殿等核心殿堂由僧团负责维护和管理,其余建筑则由景区负责。由于这些区域不再由僧团管理,它们是否仍旧是宗教活动的场所,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熟虑。
违规设置问题
北京市宗教事务局负责人表示,在景区内销售纪念品是合法的商业行为,然而,私自设立功德箱、私下承包或管理经营则是被严格禁止的。景区内自行设置的场所不得擅自设置功德箱,即便是用于宗教活动的正规场地,景区管理部门私自设立也是违规行为。然而,这种所谓的“功德箱经济”在国内外很多地方已经普遍存在。
敛财手段疯狂
媒体报道指出,陕西某著名寺庙景区被指过分追求经济收益,对每个功德箱都设定了收益目标。景区管理方擅自放置功德箱,引发了管理上的困扰。北京市佛教协会负责人表示,这些功德箱成本极低,一旦被取缔,很快就会有新的出现。这种做法过于商业化,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感。
管理规定缺失
目前,针对寺庙等宗教场所的功德箱管理,我国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规范和标准,仅有部分地区进行了尝试。正因如此,关于“功德箱经济”的问题,很难从根源上得到有效解决,这也给了违规行为可乘之机。
您所游览的景点是否也遭遇过类似违规摆放功德箱的情况?为何不点个赞并将这篇文章转发出去,同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?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本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